首页 常识

九月一号是什么节日中国(重阳节的来历)

100次浏览     发布时间:2024-11-15 08:16:55    


重阳节为农历九月九日。古人以九为阳数,日月逢九,两阳相重,名曰“重阳”,又称“重九”“双九”,或“九九重阳”。魏文帝曹丕《与锺繇九日送菊书》(又作《九日与锺繇书》)说:“岁往月来,忽复九月九日。九为阳数,而日月并应,俗嘉其名,以为宜于长久,故以享宴高会。”重阳实际上也是一个以重数为节的节日。

道教仙话催生了重阳登高

重阳节是一个很古老的节日。其源头可以追溯到先秦时代,季秋为了庆祝丰收,古人要举行祭天、祭祖等活动。《吕氏春秋·季秋纪》载:“(九月)命冢宰,农事备收,举五种之要,藏帝籍之收于神仓,祗敬必饬……是月也,大飨帝,尝牺牲,告备于天子。”可见在古代,早就有在九月农作物收获季节,举行祭谢天帝、祭拜祖先恩德的活动,同时还会举行聚饮活动。

从汉代开始,重阳节出现了佩茱萸、饮菊花酒、登高等寓意着避疫驱邪求长寿等愿望的节日民俗活动,这些活动的形成都与道教的传说和记载有关。据东晋道士葛洪《西京杂记》卷三《戚夫人侍儿言宫中事》条记载:“戚夫人侍儿贾佩兰……说在宫内时……九月九日,佩茱萸、食蓬饵、饮菊花酒,令人长寿。菊花舒时,并采茎叶,杂黍米酿之,至来年九月九日始熟就饮焉,故谓之菊花酒。”

登高是重阳节的主要节俗活动,其来源于道教仙话关于道术之士费长房的传说。据南朝梁吴均《续齐谐记》载,“汝南桓景随费长房游学累年,长房谓曰:‘九月九日,汝家中当有灾。宜急去,令家人各作绛囊,盛茱萸,以系臂,登高饮菊花酒,此祸可除。’景如言,齐家登山。夕还,见鸡犬牛羊一时暴死。长房闻之曰:‘此可代也。’今世人九日登高饮酒,妇人带茱萸囊,盖始于此。”

费长房为东汉时人,《后汉书·方术传》有载,应是改编自葛洪的《神仙传·壶公传》中的有关记载。传说他有道术,曾跟随一个叫“壶公”的神仙学道,“能医疗众病,鞭笞百鬼,及驱使社公”。此后重阳节俗活动大都与这个道教仙话故事有关。

到魏晋南北朝时期,重阳宴集活动开始大盛。唐德宗在贞元五年正月乙卯诏书中说:“四序嘉辰,历代增置,汉崇上巳,晋纪重阳。或说禳除,虽因旧俗,与众共乐,咸合当时。”(载于《旧唐书·德宗纪下》)说明重阳节自晋代以来即受到当时人的重视。据南朝梁宗懔《荆楚岁时记》载:“九月九日,四民并籍野饮宴。”隋朝人杜公瞻注云:“九月九日宴会,未知起于何代。然自汉至宋未改。今北人亦重此节。佩茱萸,食饵,饮菊花酒,云令人长寿。近代皆宴设于台榭。”可见重阳宴集,由来已久。

到唐代,重阳节被确定为节假日,休假一日,与中和节、上巳节并称为“三令节”。朝廷往往也会在这天举行盛大宴会,招待大臣百官和外国使节,有时还会赐大臣钱,令选择胜地宴乐。

重阳节俗与道教养生

重阳节俗的多项民俗活动与道教所倡导的养生保健术有关。据唐人卢僎《卢公家范》曰:“凡重阳日,上五色糕,菊花枝,茱萸树。饮菊花酒,佩茱萸囊,令人长寿也。”(《太平御览》卷三二《岁时部·九月九日》引)诗人李颀《九月九日刘十八东堂集》诗曰:“风俗尚九日,此情安可忘。菊花辟恶酒,汤饼茱萸香。”

重阳节饮菊花酒是为了辟恶,食“汤饼”是为了长寿,类似于后代的长寿面。唐代重阳节还保留了先秦时期庆丰收的习俗,武瓘《九日卫使君筵上作》诗曰:“佳晨登赏喜还乡,谢宇开筵晚兴长。满眼黄花初泛酒,隔烟红树欲迎霜。千家门户笙歌发,十里江山白鸟翔。共贺安人丰乐岁,幸陪珠履侍银章。”

“黄花”,即菊花。诗中涉及到的重阳节俗事项,有登高、饮菊花酒、宴集、奏乐、娱乐、贺太平安乐年景、庆丰收、祝长寿等多项民俗活动。

重阳登高是一项有益于健康的有氧运动。被称为“药王”的道医孙思邈在《齐人月令》中说:“重阳之日,必以糕、酒,登高远眺,逈为时宴之游赏,以畅秋志。酒必采茱萸、甘菊以泛之,既醉而归。”(《太平御览》卷三二《岁时部·九月九日》引)重阳时节,已届深秋,风清气爽,的确非常适合登高远眺。

重阳节登高要佩戴茱萸囊或头插茱萸、饮茱萸酒,所以又称“茱萸节”。张说《湘州九日城北亭子》诗曰:“西楚茱萸节,南淮戏马台。宁知沅水上,复有菊花杯。”

茱萸是一种具有芳香气味的常绿小乔木,有很多品种,主要有山茱萸和吴茱萸。据唐代《新修本草》卷一三载:山茱萸,“主心下邪气,寒热,温中,逐寒湿痹,去三虫……强阴,益精,安五脏,通九窍,止小便利。久服轻身,明目,强力,长年……九、十月采实,阴干。”吴朱萸,“主温下气,止痛咳逆,寒热,除湿血痹,逐风邪,开腠理……九月九日采,阴干。”可见重阳插戴茱萸和饮茱萸酒主要也是出于避恶益寿的目的。

佩戴茱萸囊是从汉代流传下来的古俗,唐人也很重视佩茱萸囊。郭元振《相和歌辞·子夜四时歌·秋歌》曰:“辟恶茱萸囊,延年菊花酒。”李颀《杂兴》诗也说:“千年魑魅逢华表,九日茱萸作佩囊。”佩戴茱萸囊可以辟恶驱鬼,显然与道教驱鬼观念有关。

头插茱萸大概是从晋代头插茱萸囊的习俗演化而来的。据周处《风土记》称:“俗上(尚)九月九日,谓为上九,茱萸到此日,气烈,熟色赤,可折。茱萸囊以插头,云辟恶气,御冬。”(《太平御览》卷九九一《药部·茱萸》引)可见晋代有头插茱萸囊的风俗。到唐代,头插茱萸囊演变成头插茱萸。如杨衡《九日》诗曰:“黄菊紫菊傍篱落,摘菊泛酒爱芳新。不堪今日望乡意,强插茱萸随众人。”

诗人喜欢摘取黄菊、紫菊等各种颜色的菊花,浸制成芳香甘醇的菊花酒,重九日大家都头插茱萸,诗人也只好从众,勉强以茱萸插头。

头插茱萸是为了长寿,王昌龄《九日登高》诗说:“茱萸插鬓花宜寿,翡翠横钗舞作愁。”诗人为了好看,钗上还别着漂亮的羽毛。

在历代重阳诗作中,最为脍炙人口的一首是王维的《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》曰:“独处异乡为异客,每逢佳节倍思亲。遥知兄弟登临处,遍插茱萸少一人。”这首流传千古的重阳登高诗,抒发了一种思念亲人的真挚感情,道出了无数人的共同心声,已经凝固成为中华节庆文化的重要内容。

饮茱萸酒也是传之久远的一项古俗。常衮在《重九谢赐糕酒等状》中说:“茱萸清酒,尝闻旧俗之传。”相传饮茱萸酒可以治病。孙思邈的徒弟孟诜撰写的《食疗本草》卷二《草木果实部》“吴茱萸”条中记载了几种茱萸浸酒的食疗养生方法,其中有:治牙疼,“取茱萸一升,清酒五升,二味和煮,取半升去滓,以汁微暖洗”;治中风,“取茱萸一升,美清酒四升,和煮四五沸,冷服之半升,日二服,得小汗为差”。唐诗中有许多描写饮茱萸酒的诗作,如王建《酬柏侍御答酒》诗曰:“茱萸酒法大家同,好是盛来白碗中。”权德舆《九日北楼宴集》诗也说:“风吟蟋蟀寒偏急,酒泛茱萸晚易醺。”这些诗作描写的都是重阳节饮茱萸酒的风俗。

重阳节还有赏菊花、饮菊花酒和头插菊花的习俗,所以又称“菊花节”“黄花节”。王维《奉和圣制重阳节宰臣及群官上寿应制》诗曰:“无穷菊花节,长奉柏梁篇。”王涯《九月九日勤政楼下观百僚献寿》诗曰:“御气黄花节,临轩紫陌头。”菊花除了具有观赏价值外,还有药用价值。深秋时节,百花多已凋残,唯有菊花还在迎霜怒放,正是一年之中赏菊的最佳季节。

魏晋以来,菊花还被赋予了一种坚贞不屈的品格,象征着健康长寿,所以特别受到中古时期文人雅士的钟爱。曹丕在《与锺繇九日送菊书》信中盛赞菊花在深秋时节灿烂独放,“含乾坤之纯和,体芬芳之淑气……故屈平悲冉冉之将老,思飧秋菊之落英。辅体延年,莫斯之贵。”他还特意将一束菊花赠送给老臣钟繇,希望他能借菊花之力,“以助彭祖之术”,就像传说中活了八百岁的神仙彭祖那样身康体健、延年益寿。

钟会在《菊花赋》中还称赞菊花有五种美德:“圆花高悬,准天极也;纯黄不杂,后土色也;早植晚登,君子德也;冒霜吐颖,象劲直也;流中轻体,神仙食也。”并说人们在重阳节,纷纷“置酒华堂,高会娱情”,为赏菊之会。

东晋大诗人陶渊明特别喜爱菊花,他曾在《九日闲居并序》中说:“余闲居,爱重九之名,秋菊盈园,而持醪靡由。空服九华,寄怀于言。”诗曰:“世短意常多,斯人乐久生。日月依辰至,举俗爱其名。露凄暄风息,气澈天象明……酒能祛百虑,菊解制颓龄。”在诗人眼中,菊花酒能消忧解虑、长生延年。据《宋书·陶潜传》载:陶渊明归隐后闲居家中,有一年重阳节,宅边的菊花正在怒放,然而穷困潦倒的诗人却无酒赏菊,于是在菊花丛中怅坐良久。正在感伤之时,忽然看见江州刺史王弘身着白衣,偕人载酒而来。诗人也不推辞,打开酒坛,就在菊花丛中举杯豪饮,并赋诗纪事。表现了诗人不拘礼仪,纯任自然的天性。从这首诗的小序来看,所描述的情景与史载略同。陶公咏菊、白衣送酒,从此成为千古流传的佳话。

唐人也非常喜欢赏菊花。元稹偏爱菊花,他在《菊花》诗中说:“不是花中偏爱菊,此花开尽更无花。”令狐楚也喜欢菊花,重阳登高就是为了专门赏菊花,他在《奉和严司空重阳日同崔常侍崔郎及诸公登龙山落帽台佳宴》诗中说:“谢公秋思渺天涯,蜡屐登高为菊花。”白居易也喜欢菊花,自称“爱菊高人”,为了赏菊,他打算在重阳节断斋一日,他在《酬皇甫郎中对新菊花见忆》诗中说:“爱菊高人吟逸韵,悲秋病客感衰怀。黄花助兴方携酒……拟废重阳一日斋。”殷尧藩非常喜欢菊花,为了不耽误重阳赏菊,甚至强撑病体,他在《九日病起》诗说:“重阳开满菊花金,病起支床惜赏心。”刘禹锡喜欢菊花是因为其不畏严霜的品格非常符合他的性格,他在《和令狐相公九日对黄白二菊花见怀》诗中说:“素萼迎寒秀,金英带露香。”“满丛佳色在,未肯委严霜。”诗人在佳节赏菊的同时,抒发了一种高洁的情怀。总之,唐人爱菊、赏菊、玩菊,咏菊,兴味无穷。

饮菊花酒也是一个很古老的习俗。汉代刘向在《列仙传》卷下记载:神仙文宾教一个年逾九旬老妇人,“服菊花、地肤、桑上寄生、松子,以益气”,又过了一百多年老妇人仍然健在。所以,东晋道医葛洪曾将菊花列为仙家养生之上药,他在《抱朴子内篇·仙药篇》中说:“南阳郦县山中有甘谷水,谷水所以甘者,谷上左右皆生甘菊,菊花堕其中,历世弥久,故水味为变。其临此谷中居民,皆不穿井,悉食甘谷水,食者无不老寿,高者百四五十岁,下者不失八九十,无夭年人,得此菊力也。故司空王畅太尉、刘宽太傅、袁隗,皆为南阳太守,每到官,常使郦县月送甘谷水四十斛以为饮食。此诸公多患风痺及眩冒,皆得愈。”

唐人徐坚编辑的《初学记》卷四《岁时部·九月九日》也引道书《太清诸草木方》曰:“九月九日,采菊花与茯苓、松脂,久服之,令人不老。”唐人认为饮菊花酒具有延年益寿之功效,孙思邈《千金翼方》卷一六《中风上·诸酒第一》中记载有菊花酒的制作方法及其功效:“菊花酒,主男女风虚寒冷,腰背痛,食少羸瘦无色,嘘吸少气,去风冷,补不足。”

其方是用菊花、杜仲、独活、萆薢、钟乳、茯苓、紫石英、附子、防风、黄芪、苁蓉、当归、石斛、桂心等十四味中药浸制而成。这显然不是简单用菊花浸泡而成的酒,而是属于道家的养生药酒。所以饮菊花酒也是唐代重阳日的一大节俗,岑参《奉陪封大夫九日登高》诗曰:“九日黄花酒,登高会昔闻。”孟浩然《和贾主簿弁九日登岘山》诗也曰:“楚万重阳日,群公赏宴来。共乘休沐暇,同醉菊花杯。”描写的都是唐代重九日饮菊花酒的习俗。

头插菊花也是源于消灾辟恶的美好愿望。徐夤《菊花》诗就说:“桓景登高事可寻,黄花开处绿畦深。消灾辟恶君须采,冷露寒霜我自禁。”所以唐人登高宴集时,多会将菊花插在鬓发之上,杜牧《九日齐山登高》诗曰:“江涵秋影雁初飞,与客携壶上翠微。尘世难逢开口笑,菊花须插满头归。但将酩酊酬佳节,不用登临恨落晖。古往今来只如此,牛山何必独沾衣。”

他如郑谷的《重阳夜旅怀》诗曰:“强插黄花三两枝,还图一醉浸愁眉。”殷尧藩的《九日》诗曰:“酣歌欲尽登高兴,强把黄花插满头。”描写的都是重阳登高头插菊花的风俗。

重阳节还形成了具有节日特色的食品。从汉代开始,人们在重阳节有食“蓬饵”之俗。到南北朝时,重阳食“饵”的花色品种越来越多。金秋九月,正是丰收季节,人们将自己的劳动果实制成各种各样的“饵”食,分赠亲友,共享收获的喜悦,于是重阳互赠食品亦流变成为一种习俗。据《初学记》卷四《岁时部·九月九日》引《玉烛宝典》曰:“食饵者,其时黍秫并收,以因粘米嘉味,触类尝新,遂成积习。”又引晋干宝注曰:“糗饵者,豆末屑米,而蒸之以枣豆之味。今之饵。”这是一种类似于枣糕的点心,又引《方言》曰:“饵谓之糕,或谓之餈。”这样重阳食糕的风俗就逐渐形成。“糕”与“高”同音,寓意年年登高、鸿运高照之意。据《唐六典》卷四“尚书礼部膳部郎中”条记载:节日食料,“九月九日麻葛糕”;同书卷一五“光禄寺太官署”条也提到:“九月九日加糕”。可见食糕已经成为重阳节的一项重要民俗活动。白居易《九日登西原宴望》诗曰:“移座就菊丛,糕酒前罗列。”薛逢《九日雨中言怀》诗也曰:“糕果盈前益自愁”。都提到重阳宴集食品中有糕。常衮的《重九谢赐糕酒等状》中也说:“御膳分旨,膏以粉饵,蒸以糖,绿芋金茅,紫蔗筠节。茱萸清酒,尝闻旧俗之传;薏苡调肠,今睹灵珍之味。”这里也提到重阳御赐膳食中有粉糕和茱萸清酒。

重阳节还有竞射风俗。相传,重阳竞射源自南朝,到唐代正式确定为军礼。此俗除了具有重视武备的传统之意外,也与道家所强调的强身健体有关。

总之,围绕着登高野游而展开一系列的民俗活动,已经成为唐代重阳节俗的重要特色。由于重阳节始终是以道家长寿为主题,所以这个节日到今天已经发展成为一个以尊老敬老为主的老年节。


相关文章:

郝姓起源是什么(古城堡的郝姓来自何方)11-15

保姆级攻略:装修卫生间防水怎么做?11-15

谒后语 大全有哪些(50条歇后语)11-15

逆矩阵怎么求最简单的方法(逆矩阵的计算与证明解读)11-15

端午节活动的种类和意义(端午节习俗知多少)11-15

高纤维的蔬果排名表(TOP20高纤维蔬菜,越吃越健康!)11-15

竞争对手分析四个角度(如何有效分析竞争对手?)11-15

渭南旅游景点推荐(渭南的哪一面让你最心动?)11-15